科技创新中蕴含巨大的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新昌智造科创带聚焦前沿技术的创新平台,新昌天启航天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积极架起产学研桥梁,助力新昌企业攻克挑战,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在浙江天雄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20多台3D打印机正在忙碌地运转着,随着高能激光束将金属粉末熔融并逐层堆积,一个合金结构件逐渐成型。“现在生产的是火箭发动机尾喷管,这个产品是用于火箭发动机上,作用是空间飞行器的轨道控制和姿态保持。”浙江天雄工业技术有限公司3D打印车间主任石凯凯向记者介绍,“之前我们已经交付了一批产品,目前生产的是新一批次。”
火箭发动机尾喷管作为火箭发动机中最关键的部件之一,需要承受高温、高压和高速气流的冲击,对结构和材料性能要求极其严苛,曾一度让天雄工业陷入困境。“这件火箭发动机尾喷管设计的时候壁厚较薄,最薄的地方只有一毫米,前期由于技术不是很合理,所以导致生产过程中产品容易变形,合格率比较低。”石凯凯说。
企业研发遭遇“卡脖子”,关键时刻,新昌天启航天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伸出了援手。“我们组织了技术人员,通过模拟仿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缩短了研制周期,在一个月之内就攻克了这个技术难题。同时,我们也帮他们调整了热处理制度,能够更好地降低产品的应力。”新昌天启航天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旭东表示,热处理去应力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精度和稳定性,还可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目前实践来看,产品合格率已经提高到了90%以上。”
新昌天启航天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24年,由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与新昌县政府共同创立,研究院聚焦增材制造、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先进轴承制造等领域的前沿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成立近一年时间内,该研究院已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以及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十余家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并已成立两家创新中心。“在旋转机械、增材制造等方面我们均开展了产业化的合作,并且已经成功孵化一家企业,落户在新昌当地了。”杨旭东告诉记者,航空航天产业是技术密集型的“硬核”产业,军民先进技术双向转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接下来,我们也将积聚军用跟民用的技术,联合攻关、融合落地,最终能够助力新昌的企业进行产业的迭代升级,并且开发出更新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