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昌的工业园区,随处可见创新带来的活力。针对县域企业创新能级偏低的问题,新昌打出“五个全覆盖”“组合拳”——高企培育、研发机构、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专利申请全面铺开。数据显示,两年内,新昌规上企业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实现动态全覆盖,专利覆盖率跃升至91.17%,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至76.1%,高新技术企业覆盖率超出全省平均23个百分点。
政策“及时雨”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新昌连续10年保持科技财政支出占比15%以上,年投入超1.3亿元,设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仅2024年就为企业发放补助超4000万元。在企业培育上,新昌构建起“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全周期培育链,为培育库企业定制“一企一档”精准服务,如今全县352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撑起产业脊梁,诞生了16个全球占有率第一产品、25个国内行业第一产品,成为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的摇篮。
“关系不转、户口不迁、来去自由”,新昌的“候鸟人才”计划让高端智力“飞”入山城。17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家外国专家工作站,成为吸引“候鸟”的温暖巢穴。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合作攻关超临界氧化技术,相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5名高校专家担任企业人才特派员,开展40余个技术合作项目,创造经济效益超8000万元,让“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模式结出硕果。
产教融合更是走出新范式。“1年在校学理论+2年在企攻课题”的工程硕博“1+2”培养模式,让252名研究生带着课题走进58家企业,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280项,创造经济效益12亿元,这项创新实践不仅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更开创了“课堂在车间、课题即需求”的育才新路径,让高校智力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数字赋能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新昌每年设立1000万元“技术改造+信息化研发”专项引导资金,撬动企业3亿元智能研发投入,推动传统产品向“硬件+软件”融合升级。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模块,通过硬件搭载智能控制软件系统,一举拿下全球60%的市场份额;全县形成以智能装备为主,融合线性驱动、高端嵌入式软件的数字产品矩阵,让“新昌制造”插上数字化翅膀。
在国际化征程中,新昌以境外并购扩链强链。浙江(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成为“强磁场”,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收购国外多个飞机项目,跻身通用飞机制造领域全球前三强,2024年低空经济产业营业收入达6亿元。越来越多企业通过跨国并购优质资源回归,加速本地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构建起“研发在全球、制造在新昌、市场在世界”的国际化产业链条。
从“工业立县”到“创新强县”,这座山区小县的创新之路,为全国县域经济破局提供了可复制的“新昌经验”。当创新成为最鲜明的底色,小县域也能承载大梦想,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