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科技信息 > 工作动态 > 市级动态
省《今日科技》刊发主要领导署名文章 | 王国飙:畅通“教科人”良性循环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布日期: 2024- 07- 15 14: 10 访问次数: 字号:[ ]

在6月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这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反映了新时代新征程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协同发展的更强需求和更大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迫切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

绍兴作为连接杭州、宁波两个“万亿城市”的“金扁担”,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全力谱写新时代的“胆剑篇”。绍兴在全省率先谋划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工作,围绕“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一核心目标,着力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上树立新优势,为全省乃至全国贡献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协同发展的绍兴经验。

坚持问题导向

在构建一体协同上做文章

推动“教科人”良性循环,本质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综合平衡、总体协调“教科人”各种要素,实现全局效能最优。这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种优化,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功能。体现在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上,我国已开展了系列重大改革,如:成立了中央科技委员会,加强全局统筹;建立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强引领、突破和共享;强化企业等创新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创新要素能量。但教育、科技、人才在国家和地方的管理体制中,分属不同职能部门,因此,在推进一体化过程中,存在“工作联动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载体依托不聚焦”等无形阻力和制度成本。

要畅通“教科人”良性循环,必须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构建教育科技人才组织领导、政策制定、资源配置、预算编制、项目实施、资金使用、考核评价和数据共享一体协同机制。要发挥党委和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探索构建党建统领“三位一体”战略协同体制机制,统筹教育业绩、科技进步、人才工作等考核体系,施以协同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指标和动态监督机制,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创新整体效能。要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推动跨学科开放融合,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加快形成最优创新生态。

浙江省审时度势,以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效率科技攻关、高质量产业体系、高水平科技改革为“创新密码”,迭代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打造科技创新体系、教育体系、人才体系相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着力破解高质量发展“成长的烦恼”,不断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打造各类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

坚持改革导向

在打通关键环节上找突破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各显所长、各尽其能,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促使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活力充分迸发、产业发展不断转型升级,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要持续深化要素配置为牵引的“科教人”贯通。进一步激发以“教科人”为支撑的新型生产要素活力,推进“教科人”等全要素市场化配置、协同化配置和高效化配置,高效统筹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建强驻企服务员、人才服务专员等队伍,以高质量教育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各类战略型复合人才、领军型科技人才、卓越型技术人才,以科技创新推动教育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创新,以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以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持续深化科创平台为牵引的“科教人”贯通。聚焦“四个面向”需求,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推、高校主动、人才主力,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在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载体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集聚等方面开展合作,建设多学科交叉科研团队,满足产业发展创新需求。要持续深化人才评价为牵引的“科教人”贯通。以人才评价“小切口”“真问题”,推动“教科人”一体的“大突破”。遵循人才成长和科研规律,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引导顶尖人才自由探索,赋予顶尖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度权,以及合理的容错免责权。探索建立人才和科技项目互评互认机制,实现科技人才高效互动。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不断健全科技和人才安全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筑牢安全底线。

坚持结果导向

在赋能高质量发展上显成效

“教科人”是否形成良性循环,最后的评判标准要落在是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由于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性质不同、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不同,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一直未有效解决,表现为人才教育供给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工科理科化”现象突出,技术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创新活动难以实现经济效益。

王浩省长在省委科技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科创平台要选择与主攻方向相近的高校开展学科联建、研究生联培”。要创新“产教+科教”模式。结合当地产业实际,推动校企“双向流动”、校研“双向赋能”。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依托高校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布局前沿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交叉跨领域人才。支持高校和行业骨干企业联合开展校企培养试点,支持企业深度参与生源选拔、专业课程设置、毕业考核评估等全过程,支持高校聘请企业总师兼职授课,让学生在教育阶段能够更好地了解产业需求,培养其解决问题和满足产业实际需求的意识和能力。要创新“攻关+转化”模式。坚持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性技术攻关,发挥重大专项的牵引作用,围绕重点产业链需求,完善“企业决策、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机制,加快补短、锻长、布新。夯实产业技术基础,提升计量、中试、测试、标准、专利等专业化能力,健全“研发—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成果转化体系,布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强化中试基地在审批、检测、研究、咨询等方面的能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要创新“学科+人才”模式。坚持产业育人、就业留人,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高校围绕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提升高校毕业生留本土就业率。构建科学、技术、工程专家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专家人才队伍与各类科研、基地计划相衔接,推动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结合育人责任,吸纳优秀学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在重大科研实践中精准识别、科学遴选、集中培养科技人才。

信息来源: 市科技局
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