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上虞颖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连续结晶生产线24小时不间断运转,设备全流程连续化、自动化操作。作为国内首条农药连续结晶生产线,与原来相比,生产效率不仅提高至原来的6倍以上,产品杂质也大幅降低,每年可为企业增收2.4亿元。
同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浙江金昊新材料有限公司,则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高效溶胀溶解技术”上取得了关键性突破,目前已通过全密闭、连续化环保纺丝方法实现了稳定量产。这也意味着,我国由此打开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高端产品领域的大门。
论规模体量和技术基础,放眼上虞,这两家公司并非龙头企业,如何有底气挑战高难度、挣脱“卡脖子”、“就地就近的技术外援是关键。”上虞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而站在颖泰和金昊背后的,是分别来自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和浙江理工大学上虞研究院技术团队的力量支撑。
“企业刚好需要,我们也刚好有这个优势,一拍即合。”浙江理工大学上虞研究院院长王刚强介绍,更高分子量代表更高强度。经过联合技术攻关,金昊新材的聚乙烯纤维分子量已从过去的数万级别提到了百万级,今后还将朝着千万级目标攻克。期间,双方连续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还在核心期刊连发数篇论文。
这一场场“刚好”的双向奔赴背后,倚靠的是大量走访征询、蹲点调研、供需匹配及对接牵手后,一次次精准的技术解难。
“中小微企业数量最多、最有活力,也最具潜力,但又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低、创新人才短缺等问题。”上虞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中小微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仅凭其一己之力去补这个“短”,单从经济和时间成本上考虑并不现实。数据显示,目前上虞区共有工业企业4000余家,近98%属于中小微企业。
为帮助更多中小微企业技术“解渴”,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上虞区科技局依托3所在虞应用型大学和12家大学研究院,持续开展科技助企“十百千”活动,促成院校专家与企业“1+1”组队,破解企业技术难题尤其是产业“卡脖子”难题,协同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据统计,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上虞区科技局累计走访企业154家次,提供技术服务48次,新增合作项目30个,合同金额1059万元。
除了解一时的技术之“渴”,上虞区科技局还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主动申报承担各层级科研攻关任务,同时为之牵头帮忙找院校、找专业、引人才、搭平台,精准打通服务企业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如金昊新材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高效溶胀溶解技术”项目立足破解高性能纤维国产化,参与了全省的“尖兵”“领雁”揭榜挂帅项目,进而吸引了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率领的教授级科研团队的加入,加快了攻关进程。
“对企业来说,走出去遛一遛,踮起脚够一够,壮大了胆子,也提振了信心。”上虞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虞区正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按照突出引导、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工作模式,在中小企业中加大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力度,力促区内企业与国内外众多高校院所保持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潜心构筑企业创新梯队,切实激活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全面营造创新氛围,全力助推“青春之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