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处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区,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时至今日,往昔的唐山、汶川、玉树等重特大地震导致的惨烈灾难景象仍然历历在目,令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为避免同样的灾难再度发生,建设韧性城市,加快构建地震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对于我们多震灾的国情而言已刻不容缓。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也就是说,当灾害发生的时候,它能够承受冲击,快速应对、恢复,保持城市重要功能正常运行,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在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在灾害发生时,不仅要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要少,而且还要保证城市功能不中断或能够快速恢复,对此防灾减灾思路和方法必须不断创新发展。韧性城市理论的提出,给城市应对灾害的理念带来了新变化,为有效解决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途径,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代表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随着城市人口、功能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灾害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日益频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如地震、洪涝、风暴潮、危险品爆炸、环境污染、传染病流行以及恐怖袭击等等,给众多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功能破坏。建设韧性城市,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的脆弱性,提高城市的灾害抵抗力、适应力与恢复力,确保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韧性城市理念,强调主动迎接极端灾害风险挑战,提前增强防灾抗灾韧性,做好灾害预防和应急准备,避免城市系统在巨灾来临时发生崩溃;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应对自然灾害由过去的“硬抗”转变为“柔克”,由工程抗御为主走向综合的“城市抗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提升,突出城市韧性提升过程中的状态评估与不断改进。灾害历史表明,大的灾难事件,都是由超过设防基准、超出人们所预料的极端事件造成的,地震灾难更是如此。我国有许多大中城市位于地震带上,暴露在地震高风险地区,因此大力推进基于地震风险的韧性城市建设,也就是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对于防范化解大震巨灾风险、有效提升灾害适应性和抗灾力、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