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科技信息 > 工作动态 > 市级动态
绍兴市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助力稳进提质
发布日期: 2022- 12- 13 09: 44 访问次数: 字号:[ ]

近年来,绍兴市着力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布局建设,拉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优化生态链,重塑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绍兴市累计创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6家,数量位列全省第三。2021年度绩效评价优秀数量全省第三,期满考核优秀数量全省第一。


注重统筹规划 强化模式创新

科学规划、创新模式,导入新要素、融入新功能,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一是抓好系统谋划。在省内率先编制《绍兴市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行动计划》,按照“一个产业建一家综合体”的思路,选择29个重点领域(行业)进行布局,建立“1+X”工作机制,由绍兴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领导,建立科技、发改、经信、财政等四部门联系会商机制,着力营造综合体建设合力。二是推进模式创新。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三大运行模式:“政府主导”型。依托各类政府建设的科创园、特色小镇、科技城等创新载体,通过资源整合、政策扶持,营造产业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如现代纺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依托柯桥区科技园、中纺CBD等现有创新载体。“平台拓展”型。依托产业内核心平台,整合外围相关创新资源,提高产业综合服务能力。如现代医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省药品安全评介中心等医药公共服务三平台为主体。“龙头带动”型。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对产业创新资源的整合功能,拓展产业上下游链条,提升对产业内广大中小企业的服务。如黄酒集团牵头的黄酒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宝业集团牵头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海亮集团牵头的铜加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


注重资源整合 强化功能集成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加快建设有特色的“十联动”创新联合体。一是突出研发能力建设。依托综合体建设,积极引进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共建产业研发核心平台,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切实增强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各阶段的创新服务能力。目前,全市省级综合体共引进建设产业研究院30家,如厨电综合体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建关键集成灶智能发展研究院,绿色化工综合体引入浙江工业大学上虞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上虞标准化战略研究院、南华大学上虞高等研究院等研发平台。二是突出创业孵化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存量空间资源作用,培育集展示、交易、孵化、共享、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孵化体系。截至目前,绍兴市省级综合体集聚了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64家,孵化面积超百万平方米,累计孵化各类科技型企业600余家次。三是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开展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提升资源转化效率。截至目前,绍兴市省级综合体通过技术成果对接、组织技术攻关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40个,服务企业牵线签订技术服务项目4800余个。



注重蓄势赋能 强化跨界融合

注重综合体高端创新要素的融合,拓展创新资源社会化供给与需求的对接通道,不断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赋能升级。一是推进“数字+”。综合体注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重塑传统制造业格局,发展面向重点领域、产业集群应用的大数据软硬件系统解决方案。如轴承综合体以“低成本、微改造”为突破口,探索形成智能化改造“陀曼模式”,完成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110家、联网设备7300台,设备有效利用率提高20%以上。二是推进“文化+”。着眼综合体对传统产业的文化引领功能,重点在文化创意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生产工艺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如珍珠综合体设置珍珠文化研究中心,走学科融合互补路子,提升了珍珠饰品、食品附加值,已指导50余家企业开展品牌升级申报。三是推进“人才+”。发挥综合体智力集聚平台优势,建立高层次人员服务中心,实施多渠道引才特殊支持。全市省级综合体已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1000余个。





信息来源: 市科技局
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