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竟然可以用饲料?金耀听后兴趣浓厚,“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大胆想法在他脑海里浮现。他马上赶到杭州拜访时任省农科院副院长、蚕桑研究专家孟智启。专家告诉他,科研上确实有突破,但若要让实验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还有不小距离。
“生产设备、器具都需要我们自行设计和研制。”金耀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图纸,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根据具体生产要求,通宵画出来的设备套图。整整7年,金耀和他的团队没有休过假,包括春节。只要不外出,金耀每天早上都会召集研究团队开会,讨论蚕宝宝的变化,研究分析数据。
浙江大学鲁兴萌教授带领的团队也参与了进来,创新工厂养蚕防病体系和环境控制,克服了对蚕宝宝威胁最大的病毒病,改变“一条得病、一批覆灭”的现象。产学研的通力合作下,他们最终研发出人工饲料配方,还让饲料成本降低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同时,省农科院也选育出了全龄适用人工饲料的蚕种,攻克了批量全龄人工饲养的技术难题。
“要创新,就得做好失败的准备。”这是金耀那几年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探索的过程中,无论碰到什么挫折、损失多少钱,他从不抱怨。
金耀担任嵊州领带行业协会会长时,曾代表协会和美国采购商谈判,最终对方同意每条色织领带提价0.1美元。据估算,这“十美分”当年帮助嵊州领带业增收约1000万美元。因此,金耀曾一度被人称为“十美分会长”。
但在金耀看来,这戏称的背后,是产业长期在微笑曲线底端的无奈。正因为吃够了没有定价权的苦,金耀说什么也不愿意错过参与上游产业变革的机遇:“只有工厂化养蚕项目成功,巴贝才能告别一美分、一美分抠利润的日子。”
年产1万吨蚕丝的工厂化养蚕一期工程2018年底投产以来,轰动蚕桑界,销售一直火爆。然而,2020年4月一场失火,“逼停”了热火朝天的生产。
看着多年心血付诸一炬,大伙儿都很沮丧,甚至有人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是一次意外,只要人在、团队在、技术在,我们从头再来。”金耀又一次为大家鼓足了劲。
在金耀的鼓励支持下,巴贝人重新站了起来,他们开始从更深层次思考自主创新的全面性,决定对一期工程全面改造升级,并研发更精细化、标准化的机械化全龄养蚕装备。直到今年3月,才收获了复产后第一批茧子。
在巴贝的规划里,将以工厂化养蚕二期项目为核心,打造一个百亿元级的传统产业集群“中国丝高地”。
目前还有国内外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与巴贝结成合作关系,涉及蚕学、制丝、分子生物、机械、人工智能等多个研究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蜘蛛丝之父”和另一家代表着国际顶尖水平的美国丝蛋白研究机构,在与巴贝经过多轮沟通和接洽后,已启动实质性合作。
“我们看中的是国际最前沿的技术,他们看中的是我们的平台、规模和舍得在研发上投入的决心。”金耀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