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科技信息 > 工作动态
【2019年科创大走廊建设巡礼】② 上虞区:曹娥江科创走廊凝聚创新驱动催生新经济增长
发布日期: 2019- 12- 31 10: 09 访问次数: 字号:[ ]

创新,是上虞最鲜明的城市特征,也是上虞制胜未来的重要法宝。作为绍兴科创大走廊的东部起点的曹娥江科创走廊以打造全省一流的创新创业主平台、形成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增长极为目标,已成为上虞的科技创新廊、人才集聚廊和产业加速廊,承载起赋能上虞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01

蓝图既成   高起点建设科创走廊

把抓科技创新作为必须补齐的“第一短板”。今年7月,上虞区率先编制完成并发布了绍兴科创大走廊子平台规划——《曹娥江科创走廊发展规划》,明确了走廊的总体定位、空间布局和建设重点。

围绕“引进大学、引进人才”这一目标,曹娥江科创走廊建设通过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链,构建了“一轴链接、两极驱动、多点提升”的空间布局。曹娥江科创走廊俨然成为绍兴科创大走廊的东部起点、绍兴“连甬接沪”的桥头堡、杭州湾南翼高端制造基地。

02

创新集聚   招才引智效应加快显现

按照“一个支柱产业对接一所知名大学” 的产业创新发展思路,曹娥江科创走廊紧紧围绕“引进大学、引进人才”目标,重招引、强合作、聚团队,校地合作积极推进,复旦、浙工大、武汉理工大学等10家大学研究院已陆续进入实体化运行,更多的科技成果在上虞转化,更多的高端人才为上虞服务,成为推动上虞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截至目前,上虞区已引进13个大学研究院,引进数量居省市前列。入驻项目团队已达64个,教授(副教授)103名、研究生200余名,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24家,柔性引进院士29名,今年新建数量居绍兴市首位。

03

项目核心   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初步形成

今年来,上虞区以项目为抓手,着力推进以科教园、科技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产业创新服务中心为核心的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打造产教融合创新极。

科技园一期入驻单位(项目)已超过100 个、常驻人员近400人,二期项目预计2020年9月份完工。综合型科教园区正在加速形成,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上虞校区建设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 3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入驻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绿色环保化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列入省级建设名单,上虞e游数字文娱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申报省级创建。

此外,本土众创空间培育亦是成绩斐然。今年共新增省级众创空间5家、市级众创空间4家,还有3家市级众创空间正在申报中。引进各类创新创业项目60余个。目前全区众创空间已达18家,其中省级10家,市级8家。提供创业场地约6.1万平方米,入驻创业团队约170个,在孵企业230家。

04

政策给力   人才引进掀起娥江浪潮

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当好绍兴接轨大上海的“桥头堡”,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支撑。近年来,曹娥江科创走廊根据上虞区委区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把人才科技作为建设“创新之区”、加快融杭联甬接沪的战略性工程来抓,以全域系统化理念谋划推进,建平台、优环境、强政策,多管齐下,积极营造服务人才、爱护人才的发展环境,致力打造全省乃至长三角人才生态最优区。

通过举办高质量的创业赛事,以赛代引,制定出台人才新政3.0版(《高水平建设人才强区的若干政策》)和科技新政20条(《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的通知 》),出台吸引大学生见习实习的政策意见等重磅举措,积极创新人才引育模式,提供要素齐全、实现价值的发展平台和鼓励创新、自由宽松的创业环境。

今年以来,全区新增就业大学生16975名,其中博士学历39名,硕士学历604名。

05

成果转化   科技服务有声有色

让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让大学研究院产生裂变效应,科技成果正在不断实现应用转化。曹娥江科创走廊联合各研究院力量组织开展了“十百千”行动,将“十百千”活动与高企孵化、成果对接、人才引育、政策扶持等工作相结合,使科技干部与专业队伍“1+1”组队,按需对接。各研究院团队走访企业数达500余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144份,提供技术服务110次,培训技术人员900余人次。申请专利118项,培训技术人员697人次,孵化科技型企业共35家。浙江理工大学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与龙盛合作的彩纤色纺项目、与新天龙合作的全棉面料项目已完成产品产业化;计量标准化研究院累计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2项、浙江省地方标准1项、企业标准30余项。

今年10月,第三届武汉理工大学科技成果(绍兴专场)发布会上,中化蓝天氟材料、来福谐波传动等8家公司分别与研究院就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共建企业研发中心等方面进行了签约合作,以产教融合赋能我区数字化转型。成果发布会,已逐渐成为研究院的一个特色品牌活动。






信息来源: 市科技局
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