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设想,到贯通全市域的创新廊道——2019年以来,“绍兴科创走廊”这个名字,被“高浓度注入”科技创新的新内涵,引领高水平创新强市建设,为绍兴谱写新时代胆剑篇蓄势赋能。
5年接续发力,绍兴科创走廊不断迈上新台阶——
体系更优。从1.0版的“一核引领、七平台联动、多点支撑”向2.0版的“六城聚力、三地联动”升级,绍兴科创走廊建设形成全市域联动格局。
功能更强。从“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向“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跃升,绍兴科创走廊已集聚全市一半左右的科创资源,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高地,积极打造“三位一体、四链融合”主阵地。
地位更高。2021年,绍兴科创走廊列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2年,《绍兴科创走廊发展规划》经省政府批复同意正式发布,由此进入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战略,成为绍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数据见证绍兴科创走廊拔节成长——5年累计建设“百项千亿”标志性工程49项,重点项目452项,投资总额1184亿元。一大批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源源不断从科创走廊喷涌而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提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
绍兴科创走廊从无到有,肩负重大使命——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赋能高质量发展。
时针拨回到2018年。这一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沪苏浙皖九城市携手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这意味着科创引领转型发展已成为共识。地处长三角金南翼的绍兴,怎么办?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民营经济发达,创新活力持续释放。但也应当看到,对标一线城市,绍兴尚缺乏具标杆性、引领性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难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科创需求。
这是一个关系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经过深入调研,反复酝酿,2019年2月,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实体化启动科创走廊建设,成立绍兴科创走廊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建工作专班从体制机制上探索全市域联动建设科创走廊新路径。
5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绍兴科创走廊建设,书记、市长亲自挂帅,亲力亲为。全市上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建设,科创走廊战略设想从“规划图”变“实景图”,一步一个脚印铺筑起绍兴科创事业的如虹大道。
这是一个载入发展史册的重要节点。历经3年培育发展,绍兴科创走廊建设站上新起点——2022年10月31日,经省政府批复同意,《绍兴科创走廊发展规划》由绍兴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科技厅正式发布。
一纸规划,布局绍兴新一轮科创宏伟蓝图——到2025年,力争科创走廊核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以上、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4.5%。到2035年,全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体系,汇聚一批全球知名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团队,高水平建成世界级产业创新策源地。
以绍兴科创走廊为引擎,188平方公里上将崛起国内一流特色产业创新先行区、长三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杭绍甬一体化创新联动区。
以绍兴科创走廊为纽带,全面接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
蓝图正在绘就。今天的绍兴科创走廊,镜湖科技城、越城智汇芯城、滨海科技城、金柯桥科技城、曹娥江科技城错位发展,诸暨G60创新港、嵊州剡溪创新带、新昌智造科创带持续发力,一大批高能级实验室、共建研究院、高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欣欣生长……“六城聚力、三地联动”,一廊引领,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迸发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强劲能量。
钱塘江畔,古运河边,正在书写千年繁华水路与当代科创高地邂逅的璀璨篇章。
中国(绍兴)科技金融合作推进会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以绍兴科创走廊为纽带,以开放聚创新之势,积极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格局,是提升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
5年来,绍兴科创走廊立足全市域,面向全球,塑造开放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深化产业创新,助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纺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链,引进高能级平台,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奏响科创与产业同频共振的强音。
2023年1月21日,是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2周年生日。短短2年,研究院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创新成果转化成绩单——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主持“尖兵”“领雁”研发计划5项,累计申请知识产权239项。
最近,研究院和浙江明德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院企双方将围绕功率器件检验检测服务、技术攻关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破解绍兴集成电路产业链共性难题。
到目前,绍兴科创走廊已在染料产业基础再造、高端半导体装备等领域布局11家创新联合体,引进运营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天津大学浙江绍兴研究院等高能级研究院35家。
优化创新生态,助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绍兴科创走廊打通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推动构建要素融通汇聚、创新成果共享的走廊新生态。
位于新昌县万丰航空小镇的飞机装配车间里,一批全新的自主研发的钻石DA40飞机正在进行安装和调试。车间负责人透露,飞机订单已经排到二季度,客户遍及全球。扎根本土,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塑造发展新优势,万丰奥威的成长,离不开创新热土的滋养。
近年来,绍兴聚焦“三位一体”“四链融合”、创新资源配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全市域统筹,加快实现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和省新产业平台县域全覆盖,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助力企业“高精尖”。走廊内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1211家,省科技中小企业5596家,拥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476家,占全市33%、53%、45%。
强化开放合作,助攻跨区域协同高效发展。近年来,以绍兴科创走廊为载体,不断加强与G60、杭州城西、宁波甬江等科创走廊合作对接,先后举办绍兴科创走廊建设合作推进会、绍兴科创走廊项目推进会、绍兴科创走廊科技金融合作推进会、中国工程院电子信息青年学术前沿论坛等活动,发起成立杭州湾科创大走廊科技金融联盟、杭州湾研究院联盟,在更高层次构建与沪、杭、甬优势互补的产业创新体系,协同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一体化布局,共同打造湾区产业创新高地。
2023年,绍兴科创走廊成功举办科技金融合作大会、中国工程院浙江生命健康科技与产业院士行、“专精特新”企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绍兴行、浙江省科创走廊合作对接会等高规格活动,达成合作签约项目23个,总投资630多亿元。
2023年浙江省科创走廊合作对接会
2024年,注定是向“新”而行的一年。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聚力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就在市两会召开前夕,省科技厅调研组专程赴绍兴调研杭州湾科技创新带建设的“绍兴方案”。
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颠覆性新技术不断涌现,以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新形势、新使命、新机遇。如何更好发挥科创走廊作用,实现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双驱动”,推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绍兴将锚定“打造浙江省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一极”“高水平建成世界级产业创新策源地”目标,内聚外联、内强外拓,全力培育新科技、新产业、新增长极,加快打造全域创新新格局,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发展未来产业。《绍兴市“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提质扩面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进一步提升平台规模能级、优化创新生态、完善建设模式、加强协同发展,着力培育具有显著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作为绍兴高能级主平台,绍兴科创走廊首当其冲。
聚力创新平台提档升级。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以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绍芯实验室、浣江实验室为重点的十大创新设施,以迪荡湖科技CBD、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新昌高创园为重点的十大创新基地,全面提升绍兴科创走廊能级。
聚力创新体系全面优化。对标省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在共建产业技术联盟、科技金融、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加强省内科创走廊间协作,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
聚力创新资源精准导入。积极开展项目招引、人才引进、科技合作、校企对接、金融服务等活动,深化与中国科学院资本、中国中小企业合作发展中心等机构合作,整合绍籍专家、越商、科技中介等资源,实施高端科技人才引育工程,加快形成创新成果转化链。
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已经来临。只有紧紧跟踪把握科技前沿变化,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顺应趋势,抢抓机遇,绍兴科创走廊如巨龙腾飞,引领绍兴产业迭代创新!
“专精特新”企业院士专家绍兴行
绍兴科创走廊子平台亮点展示
2023年,绍兴镜湖新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高水平管理,全力推进镜湖科技城的规划建设,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不断提升镜湖新区在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镜湖创研科技园、湖东金融创新基地、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以及中关村·翠湖科创平台等4个重点项目,2023年总投资额达到24.6亿元,实际完成24.85亿元,超额完成建设任务,成功引入中电数科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园。
作为镜湖新区高能级科创平台,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已组建高温复合材料、轻量化复合材料、氢燃料电池、智慧船舶等8个科研团队,核心研究人员达到102人;2023年新申请专利27项,累计申报知识产权98件,已授权知识产权36件;博士后工作站累计入站博士12名。中关村·翠湖科创平台已引进科技企业14家,为镜湖新区科创注入强劲动能。
2023年,越城区聚焦标杆平台打造、重点项目建设、创新要素集聚,高站位、多维度、实举措推进智汇芯城建设,努力打造具有越城特色的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枢纽。
高标准编制《绍兴越城科创走廊规划(2023—2027)》,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结合云计算等未来产业,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成功打造迪荡湖科技CBD、绍芯实验室、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园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发布鉴水科技城规划,明确“领导小组+专班+平台”的运行机制,谋划一条10公里的科创湖链,串联5个智慧湖湾,争创国家科教人融合实践区、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地。
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第一批“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创建名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42家。
2023年,滨海新区全力推进科创走廊规划谋深走实、创新平台争先进位、研究院建设提能扩容、创新生态活力迸发、项目建设攻坚突破,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7.5%,
迭代更新《绍兴滨海科技城建设规划(2.0版)》,编制《绍兴滨海科技城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探索多主体参与、全生命周期规划实施路径。2023年滨海新区两大“万亩千亿”平台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滨海科技城核心区二期启动建设,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生命科学分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绍兴新能源与分子工程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学绍兴生物医药研究院先后组建完成。
实质性运作50亿元人才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创新“基金+”引才驱动运作模式,为人才创业创新提供天使直投、市场跟投等个性化服务。
2023年,柯桥区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区首位战略,锚定“全省竞跑、示范先行”任务目标,全力提升科创走廊子平台的建设能级与综合实力水平。共实施重点项目18个,新增重点项目5个,续建重点项目13个,累计总投资167.23亿元。
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一期运营有力推进,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全年牵头承担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尖兵领雁”项目11项。高标准谋划推进柯桥杭州湾科创中心建设,重庆医科大医学检验技术研究中心、天工大绍兴柯桥研究院、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柯桥创新中心等加速落地。建立东盛慧谷产业创新园、恒生·凤凰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优质民营人才创业园。
发挥“基金+人才+园区”协同招商效应,今年以来引进佳沃集团总部、院士创建的创新药总部项目鑫康合等重大项目26个,总投资超400亿元。
2023年,上虞区充分利用区位、产业、科创优势,加快推进曹娥江科技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发布《曹娥江科创走廊发展规划》,编制形成《曹娥江科技城三年建设行动计划》。2023年签约落地项目27个,招引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2个(含50亿元项目1个,百亿元项目2个)。
曹娥江实验室正式揭牌建设,目前实验室已集聚院士、杰青领衔的科研团队15个、科研人员超250人,共建院企联合研发平台5个,技术服务合同经费超6000万元,新材料中试基地已完成近百项中试项目对接工作,22个中试项目已经通过立项评审,累计签约落地中试项目15个。浙大—上虞半导体材料联合创新中心签约并登记注册。复旦曹娥江基础研究基金正式发布。
2023年,诸暨市坚持“项目为王”,锚定“新领域新赛道”,以招商引智“龙头工程”为牵引,全力建设诸暨G60创新港。编制完成《诸暨海归小镇空天装备产业发展规划》《诸暨市航空航天产业链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6)》。高标准建设智能视觉“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启动平台控规编制。产业园一期及数字展厅建成投运,新签约引进智能视觉产业相关项目近30个(其中人才项目11个)、投产20余个。
成功举办2023智能视觉产业峰会及第三届中国·绍兴“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全球创业大赛智能视觉专项赛,征集参赛项目200多个,促成8个获奖人才项目集中签约。引进俄系中重型直升机总装基地、唯酷智能柔性液晶膜项目、越芯半导体集成电路先进测试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百亿级项目零突破。
2023年,嵊州市全力打造具有嵊州辨识度的剡溪科创廊道。完成新一轮剡溪创新带发展规划修编和三年行动计划制订,推进标志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
艇湖科技城列入“3”高地重大创新平台及省“千项万亿”科创强基领域项目。嵊州市科创中心、北航科创园、嵊州创新中心等新增入驻企业和人才项目28家、孵化13家;强化厨具电器、真丝·领带2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支撑作用,全年完成技术创新12项。新引进西安交通大学长三角新能源产教融合研究院、同济大学智能新能源汽车嵊州创新中心,与浙江大学在谈共建丝蛋白微纳材料创新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嵊州创新研究院、湖州市国家级纤维质量检验检测平台建成投用。
2023年,新昌县扎实推进智造科创带各项重点工作,为绍兴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新路子提供新昌科技支撑。印发《关于高水平推进新昌智造科创带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围绕科技引领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主线,实施“13351”工作方案。
高端科创园正式开园,数字化线上平台创新服务云平台启用,33个部门的166名工作人员已上线“云局”履职,已解决企业科技创新难题500余个。
与浙江大学共建浙大—新昌联合创新中心,全面启动天姥实验室建设,实现新昌高能级平台零突破,并联合3家高校新昌研究院探索天姥实验室“揭榜挂帅”机制。和上海先进空间研究院签订共建联合实验室协议。杭州双城国际科创飞地和新昌科创人才港(北京)建成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