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强度是衡量科技创新实力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指标,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牛鼻子”。国际上通常采用R&D(即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当前,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在创新过程中,R&D活动是创新的源头。“创新浙江”公众号推出“研发投入大比拼”系列报道,聚焦全省各地在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方面的创新探索、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新昌:高强度投入促进高水平创新 科技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强化和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新昌县引导企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实现高强度投入、高水平创新、高额度回报的良性循环,有力提升了县域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全县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连续七年保持在4%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4.14%,位居全省首位。2021年,新昌县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90.7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54.53%,规上工业销售利润率达12.29%,是全省平均的近2倍。 
引导企业坚守实业,做大做强主业,让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更有实力、更为大气。做强企业梯队。实施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三个倍增”计划,推进规上企业“五个全覆盖”,引导企业创新发展,2020年12月4日到2021年2月3日,56天内有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相继过会,创造了全国县(区)“企业上市过会”纪录。全县现有上市企业1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7家(占到规上企业数的73.4%)。做深技术研发。完善企业研发机构梯队培育机制,全县建成市级以上研发机构45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0家,数量居全省各县市前列。引导企业“盯着市场、盯着明天”搞研发,加快产品升级和技术储备,每年开发省级新产品超过100项。目前,新昌企业已拥有全球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产品15个,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产品20个。做大人才集群。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积极探索柔性引才模式,政府主导在杭州市西湖区、滨江区设立了科创飞地,助力企业柔性引才。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设立异地研发中心,实施以技术为核心的并购重组,新昌企业已设立海外研发中心11个和异地研发机构32个,通过“飞地”模式集聚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近1000名。目前,全县万人拥有人才量达2586人,企业R&D人员占企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13.63%,居全省第二位。
健全“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借助“外脑”让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看得准、敢投入。深化企业精准出题。推行企业自己找、部门协助找、专家精准找、中介牵线找等四种模式,每年挖掘凝练企业攻关课题超过150项。精准编制产学研合作需求清单,促进产业端与技术端的精准对接。2021年全县实现技术交易额10.86亿元,同比增长68.6%。深化高校精准解题。鼓励高校针对企业需求清单,开展技术攻关,引进集聚高校共建产业创新研究院4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近20家,九三学社中央科技服务基地建成投运。深化两层双向对接机制,开发“新昌众创共享科创云平台”,上线“浙里产学研联动”应用,通过数字化改革,促成企业和高校高效对接、需求和成果精准匹配,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100项。深化政府精准助题。出台产学研合作专项政策,建立专家、团队激励表彰制度,为参与新昌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团队、研究生导师设立专门奖项。实行县领导结对创新团队制度,每月联系,每季走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目前,常年在新昌服务企业创新的专家团队达80支,全县规上企业产学研合作开展率超过95%,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新昌企业已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0项。 
全面实施“科技新政”,主动当好科技“店小二”,着力营造最佳创新生态,让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有信心、更安心。强化政策供给。建立财政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机制,2021年财政科技投入达6.1亿元,同比增长15.2%。出台《新昌科技创新20条》等一系列文件,每年进行适当调整,让政策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如2021年根据企业建议,将研发投入增长的最高奖励额度从300万元提高到了500万元。同时做到科技创新百分百兑现,每年兑现科技政策性财政补助资金超过5亿元,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超过3亿元。深化科技金融。出台科技金融专项政策,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建立3000万元的科技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专项用于科技金融业务风险补偿。成立科技支行,推出“产品研发贷”“知识产权收购贷”定制化科技金融产品,2021年科技金融贷款余额128.4亿元,为企业加大研发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后盾。优化创新服务。建立县领导联系科技企业、科技项目制度,在县级部门选调597名业务骨干担任驻企指导员,全面入驻科技型企业。把每月的27日设为“爱企日”,建立“书记县长面对面”制度,书记、县长与高新技术企业面对面恳谈,了解企业需求、解决问题。成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和维权援助两个中心,组建省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家团,设立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推进规上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警企联络室全覆盖,强有力的创新保护有效激发企业的研发热情,2021年全县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6.4件,居全省县(市、区)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