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防震减灾
谈谈提升讲解作品竞技水准的几个考量(上)
发布日期: 2021- 08- 03 08: 33 访问次数: 字号:[ ]

第五届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预赛在广西南宁尘埃落定。赛后,有五六个场内选手向我表达了对这篇故宫题材作品的喜爱,有人说她心中排名第一的应当是故宫小姐姐。


当然,同样也有表达对《换一个角度看榫卯》欣赏之意的声音。


    董晶晶—《换一个角度看榫卯》


今年浙江参赛的4个作品里,2个讲现代技术,2个讲古代智慧。其中寒雪的“故宫”和晶晶的“榫卯”,一方面内容方向相似(古代木结构建筑营造智慧),另一方面风格走向又有区别。晶晶的得分属于正常,而寒雪这篇“故宫”,呵呵,在我心里至少是前五甚至前三的水准。


正好,借这个机会,以寒雪的“故宫抗震功夫秘籍”以及晶晶的“换一个角度看榫卯”为例,稍微谈谈这两款讲古代智慧作品不同的欣赏意趣,以及为何我说应当是前三的水准。


   01

  古风袭来

3月27日,杭州,第五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浙江选拔赛结束。


我没有参与打分,选拔过程完全交予现场4个评委。评委的构成也相对合理:一个地球科学专业方向,一个科普研究和场馆工作方向,一个播音主持方向,一个科普讲解比赛的优秀代表。在脱颖而出的4位选手中,来自绍兴科技馆的两位选手选题方向都是古代木结构建筑营造智慧。


赛后,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给这两个古代智慧方向的作品插上翅膀,争取让作品更有竞争力。


在思考之前,首先要明白为何这两个作品打动了4位评委。我想有几个方面寒雪和晶晶处理得很好。一是对题材理解和加工处理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上;二是舞台表现力方面比较自然洒脱;三是辅助因素比如背景画面以及道具的运用上。这些优势当然要继续保留。


但是,这仍然不足以确保在预赛中占得上风。一方面这类题材在以往比赛中曾经有多人次讲过,甚至上届的前三就有讲这类题材的,重叠的压力之下对后来者的创新要求更高;二是在作品身上看到不少以前选手的影子,足够影响甚至打动他人的个人风格还不够突出。


  02

  文案—科学客观看待古建筑

我们来看看之前选手讲古建筑题材的逻辑,一般都绕不开这三点。1.这个建筑很特别(千年不倒);2.这里面蕴藏着你不知道的智慧;3.某项技术很牛。第一点是为了吸引观众的兴趣,第二点是兴趣和科学原理兼顾,第三点是褒扬赞颂。


然而逻辑背后的隐忧也是比较突出的,就是往往容易以偏概全,缺乏客观理性的反向思维,那就是:既然这么好,那为什么养在深闺人未识,或者说并不在我们生活中所常见。反向思维的确是我们在进行科普文案创作中应当考虑的重要方面,它的目的并不是否定,而是找到更客观地认知。


但是,平心而论,反向思维在竞技比赛中有一定风险,因为你亮出的观点并不是大众化的。然而,科普传播的“科学性”要求还是促使我们认真思考背后的点点滴滴。


所以,对于古建筑营造智慧的文案提升第一步,我给的建议是——科学客观看待,传播理性思考之光。比如,对于故宫历经多次大震不倒,显然这个概念是含混而模糊的。探寻历史的雪泥鸿爪,在六百年岁月里,其实故宫因为多种原因翻修甚至重建过,这里有雷火的原因,也有震灾的原因。康熙年间河北三河平谷8级地震时,故宫就难以全身而退。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了76年唐山大地震后对故宫博物院的震害调查报告,27处墙体的倒塌是比较合理的现象,虽然对于故宫数万宫墙的基数来说,倒塌的墙体数量并不占主流,然而,这个发现让我们更接近于故宫营造的哲学智慧——那就是尽量让墙体不承重,把承重的任务交予金子楠木柱子——和现代建筑抗震要求中的“承重柱”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重要发现的价值还在于,之前并没有类似的科普讲解作品,对这种营造设计哲学进行从案例到原理的解译,这就增添了文案的原创厚度,而这恰恰是科普讲解作品优质文案的重要竞技要求。


科学客观全面看待古建筑营造智慧这个味道,在晶晶的榫卯作品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因为作品的名称就改成了“换一个角度看榫卯”,作品的立意不再只是强调榫卯构件对消能减震的重要发现,而是从“破解榫卯是抗震神器”的片面化绝对化角度,客观提出了“古代木结构建筑是多技术多工种互相配合的结晶,榫卯无疑是消能减震的明星,但是众星拱月才成就了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灿烂辉煌。”论据考究而充分,凸显理性客观之光。


文案中出现的如“建筑规则形状布局更好实现受力均衡”、“钉子在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固定价值”等,都是反向思维下寻根究底,产生首次出现在相似科普讲解作品中的观点和论据。


信息来源: 市科技局
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