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轰鸣的火车拉响了冒着白烟的汽笛,带着人们从薪柴能源时代进入了工业社会的“黑色文明”。
1876年,奥托发明了内燃机,四个轮子的汽车第一次驶上了街道,人类社会又进入了化石能源时代的第二个阶段“油气时代”。
时间流至现在,第三次能源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这一次,不再是某一个科学家的尤里卡时刻,全球的智慧大脑都在为新能源积极布局,高能量密度、绿色化、多元化……“绿色时代”已然开启!
在这之中,有个词被频频提及。“碳中和”,2006年,《新牛津美国字典》就已经把它评为当年年度词汇。
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敲黑板!“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当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中国去年就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浙江省也紧跟步伐,提出到2025年,初步构建我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到2030年,着眼碳中和战略目标,绿色低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浙江全面启动实施“碳达峰”行动,浙江省科协也即将联合多个部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普专项行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在浙江率先落地生根。
于是,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不少行业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光伏正是其中之一。
光伏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简称,是一种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
昨天,一场与光伏有关的“科学发布”,就在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举办。发布团队浙江大学、浙江艾罗网络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浙江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等单位正是凭借智能光储技术,拿下了今年的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